南阳垃圾生物滤池废气处理多少钱

临清大青砖逸事录[散文]

[壹]本篇以一首七言藏头诗开始,诗曰:”大运河文化探临清”.

大地横桓人工江

运河浩瀚贯京杭

河水丰盈渡船忙

文明薪火传文章

化雨春风钱塘江

探索渊源京城上

临清码头信誉翔

清澈明净映月光

大自然神奇的造化,有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也有浩瀚无垠的大海.可是,我们所有的这些,也都是自然造化而已.有人断言,自然的造化不如人工造化的更加伟大.大运河是一个奇迹,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最大人工河流.隋炀帝雄才大略,用六年的时间,开凿大运河,给后代留五百年的富强. 大运河文化,是运河长期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大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世界四大古代工程之一,这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全长1747公里,是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曾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文化的繁荣,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沿岸的北京、天津、德川、临清,徐州、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杭州等众多的城市,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大运河之滨。大运河是古代文化的象征。
临清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是京九铁路进入山东的第一站,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穿过。卫运河是由漳、卫河于徐万仓汇流后至四女寺一段河道。河道长157公里,两岸堤防总长320.5公里.卫运河是复式断面蜿蜒型半地上河,形成历史悠久。秦汉时期称为清河,为黄河故道,因水清而得名.民国后,始称卫运河。卫运河在战国时称为清河,汉时为屯氏河。东汉时期,曹操遏淇水入白沟。东魏都城自洛阳迁都邺城,就曾利用黄河、白沟通运,邺都可由运河直通河北平原北端,屯氏河的部分故道成了黄河以北地区的水运干道,基本形成了今天航运的态势。隋炀帝时开永济渠,一部分就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

卫运河名字的由来,是与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有渊源的。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凿了规模巨大、纵贯南北沟通中国五大水系长达2700公里的南北大运河。其中,永济渠是最长的一部分,永济渠分两段,一段从沁水入黄河口到今天津市,一段从今天津市到北京市南部,全长1900多公里。此后永济渠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变化,隋唐称永济渠,宋称御河,元明清称卫河,近代称卫运河。

明朝,燕王朱棣率兵驻扎馆陶,进攻东昌平燕将军盛庸。永乐十八年,大明朝移都北京,卫运河迎来漕运之新气象.沿大运河的州县雇车把贡粮运抵码头,由递运所负责直运北京.卫运河畔,粮仓林立.大运河上,运粮槽船,鱼贯而行.卫运河码头之上,商船、漕船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象.

我们知道,大运河对历代封建皇朝的政治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运河流经的区域,都是处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中心地位,因而成为历代皇朝的最看重的区域.历代皇朝统治者,凭借大运河,总揽大局,驾驭全国。大运河也就成了维系中央集权的一条政治纽带,使历代皇朝呈现出的一统局面.元朝实现全国统一,直至明清,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大的分裂.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大运河乃是奠定大一统局面之坚实基础。独具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运河文化,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了中国南北方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大运河流经区域,逐步地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区,逐步地成为文风昌盛之地区。

临清是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临清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迅速崛起,素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

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如此地描述临清:[其中商业茂盛,为大汗微征赋税,其额甚巨,此前格里城中央夹有一宽而深的河流经过,河上运输有丝,香料及其他,巨贾货物不少.]

元明清三代王朝皆建都于北京.综观如此之国情之下,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则依赖于南方,大运河遂成为国家经济命脉.在漕运的推动下,沿河城市迅速崛起.明代,临清显然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史书记载:[临清时南北要冲,京师之门户,舟车所至,外连三边,士大夫有事于朝,内出而外入者道必所由.]

几百年的兴盛的漕运,使得临清这一座小城滋润大运河文化的神韵.城内分布五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都是明代古建筑,都是运河文化的宝贵遗产.临清的兴与衰.皆因一条大运河.我们要想了解临清,必须沿着大运河去寻找,哪里有临清的历史足迹.

[贰]鳌头矶坐落在临清市中区通惠河分叉处,建于1417年.此处原来是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的交汇处的一座石坝.这石坝,其状如鳌头,四处河闸,犹如大鳌的两足,广济桥处于鳌头矶之后如同大鳌之尾.明代临清籍书法家方元焕为鳌头矶题写:[独占],意寓[独占鳌头].鳌头矶现尚存古建筑一组。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为鳌头矶写下七绝诗:

"十里人家两岸分,

层楼高栋入青云。

官船贾舶纷纷过,

击鼓鸣锣处处闻。

鳌头矶坐落在临清惠通河分叉处,这是京杭大运河之上的名胜古迹,建于1417年.李东阳的七绝诗形象地描述了当年临清的[运河风情].当时,高官富商与文人骚客乘船沿大运河来到临清,都会在这里登楼临阁,眺望大运河风景.船来船往,帆樯如林,文人骚客纷纷赋诗作对,寄情抒怀,何等惬意也.几百年兴旺的临清,往日的辉煌,可以从遗留的古迹鳌头矶略见一斑. 鳌头矶是一个凝固的历史活化石,矗立于大运河之畔,见证临清之沧桑巨变,迎接临清的重新兴旺发达. 临清运河钞关为古代八大钞关之一,现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构的唯一典型遗存。明初,基于临清成为漕运咽喉,商业都会,诸王练兵场地,漕粮储存地,贡砖烧制地,因此,山东巡抚陈济上疏给永乐皇帝,要求在开设临清运河钞关.1429年,明朝廷在临清开设运河钞关.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一年征收船料商税银八万八千余两,居全国八大关钞之首,占全国课税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曾经的大运河之繁荣之地:临清运河关钞.

鳌头矶坐落在临清惠通河分叉处,这是京杭大运河之上的名胜古迹,建于1417年.临清,古京杭运河沿岸重镇,明代以后凭漕运兴盛迅速崛起,是当时中国三十个大城市之一,是这个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税收中心、最大的贡砖烧造中心,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漫步临清,处处看见大运河文化的痕迹,秦汉古堤、塔岸闻钟、螯矶凝秀、清真古寺、玉带三桥、钞关遗风、古刹宝塔等,皆以运河文化的典型遗存而闻名,显示临清当年繁盛的运河风光。

鳌头矶,昔日品运河美景,今日赏皇家贡砖.昔日临清,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相交汇处有一探出来的石坝,其形状如鳌头,古人观此地风水极佳,故在此建观音阁,知州马纶题“鳌头矶”于其上,明代书法家、临清人方元焕据其形特题写了[独占]二字,赋予[独占鳌头]的意境。观音阁内南楼名[登瀛楼],当地百姓俗称“望河楼”。登临其上,可望“粮艘麋集,帆樯如林”。想当年,高官士贾、文人骚客乘船途径临清,多登楼临阁,眺望运河,赋诗唱和,何等惬意。

如今鳌头矶内部已改建成临清古砖陈列馆,馆内收集了明代成化年间至清代康熙年间临清烧制的青砖。临清砖是营建北京皇城的重要建筑实物,明清两代修建北京皇宫各大殿和紫禁城墙用砖,以及明代修建的北京十三陵和清代修建的东陵、西陵等皇帝陵寝用的砖,绝大部分是临清烧制的。临清砖以 [击之有声,断之无孔,不碱不蚀]著称于世。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两代,临清共有近四百余窑口,乾隆五十年[临清直隶州志]“岁征城砖百万”,可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大。当时官府有通告,每艘商船北上至北京、天津的必须捎带若干方贡砖,而捎带者可以减免部分漕税。就这样,源源不断的精品贡砖被运到了北京以修建大型的皇家宫殿、园林、陵墓。馆内现收藏有明清时各大窑口的贡砖上百方,从这些贡砖上可以看出当年给皇家进贡的严格性。由于当年临清出产贡砖数量极大,所以如今走在临清市的老街老巷时仍可在普通民户的墙中发现打着印记的贡砖残块。

[叁]临清,一个大运河沿岸的一个小城,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城.临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临清大青砖]的制造地.仅此一点,就已经称得上[画龙点睛]之笔. 鳌头矶,建于明嘉庆年间。在鳌背桥西南,砌一石如鳌头突石,筑观音阁于其上,旧闸、新闸各二,分左右(闸)如鳌足,而广济桥尾其,故名“鳌头矶”。现存古建筑群布局严谨、呈四合院。门洞上过楼名“观音阁”。阁呈方形,飞檐挑角,整个建筑小巧玲珑,别具一格。明清时期这里地处运河要冲,文人骚客常来登临吟诗赋词。

“秦砖汉瓦”历史悠长,皆为皇家,官府,仕宦、富豪所用之.下层民众一般以土筑屋,以茅覆顶。自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欲将政治中心北移燕蓟,大修明长城和营建北京宫殿城陵,开始向全国大规模地征派木料砖石。明清临清所产的[大青砖]是皇上所用的[御砖],被人们称之为[临清贡砖].之所以能为明清两代贡砖生产基地,主要是因为临清地属黄河冲积平原,每次黄河泛滥时,总会留下一层细沙土覆盖在当地的粘性土壤上,久而久之,临清的土壤形成了一层沙土、一层粘土的叠状结构,沙土色浅白,粘土色赤褐,层层相叠,如莲瓣一样均匀清晰,当地人称为“莲花土”。这种土沙粘性比例适中,不易变形,故能够烧制优质的砖。同时,鲁西一带,由于饱受兵燹,人口稀少,有大量闲置之地可供建窑烧砖;临清及其附近地区,是棉花、大豆、小麦、玉米等重点种植区,这些植物的秸秆均可作为烧窑的燃料。此外由于临清位于漕运咽喉之地,又距京师较近,江南各省漕船、贾舶均需经此北上进京,还有卫河做天然航道,水源充足,不易干涸,所以在临清建窑烧砖运往京师的费用较低。

明清时期临清所产的大青砖是名冠全国的优质产品。只有苏州府生产的“金砖”(即专供皇宫铺地用的方砖)才能与之媲美。明清两朝皇宫及帝王陵寝均用临清砖砌墙,用苏州砖墁地,这两种砖是我国古代砖业生产的精华,代表了我国古代制砖业的最高水平。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临清的砖窑呈人字形分布在卫运河两岸,长达六七十里,总窑数约384个。每个窑都呈圆锥体,底部直径约十米,每窑可烧砖坯5000多块。试想当年夕阳下的卫运河两岸,砖窑林立,青烟袅袅.

  临清砖又名贡砖,它质地好,色泽适宜,形状各异,不碱不蚀,敲击有声,烧制时间由明永乐初到清代末,跨越了500余年的发展历史。它为“漂来的明代北京城”建设做过重大贡献,北京故宫、天坛、地坛、日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都是临清大青砖。临清烧制贡砖始于明永乐初期,其烧制技艺是临清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独特经验。

皇家营建所需贡砖在距京城迢迢几百里之遥的临清烧造,其原因有两种。一是烧造贡砖必须所具备的内部原因:首先临清当地的运河淤积土质好,俗称“莲花土”,细腻无杂质,沙粘适宜,用这种土烧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再者当地的烧造工艺技术娴熟、独特。烧出的砖品种齐全、色泽纯正、形状规整。有诗云:“朱花钤印体制精,陶模范埴觚棱好。”二是促成皇家指定在临清烧造贡砖的外部原因:临清傍临运河,贡砖烧成检验后可直接装船解运京师。诗曰:“玉河秋水流涓涓,舳舻运砖如丝连”。并且当时临清是卫所重镇,屯兵拥众,又是国家储粮基地,还是商业都会,可以严格控制各地派出徭役滋事生变,满足窑工生活日用所需 。由于临清傍临运河,运输方便,土质特别,水质不碱,成为当时生产贡砖的首选之地。于是在临清划地营建官窑数百座,专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至清代末,烧砖工艺延续达500多年。临清贡砖除用于北京皇宫等建筑外,广泛用于全国各地。

临清贡砖烧制工艺包括:选土、碎土、澄泥、熟泥、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成砖检验等复杂的烧制工艺。临清贡砖生产工艺复杂精细,且用土讲究,用当地特有的“莲花土”以及漳卫河水烧制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为保证砖的质量,明清两代的临清砖窑,都有一套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烧砖用的土,过完大筛子,还要过一遍小筛子,然后再象滤石膏一样,将土用水过滤,滤满一池,待泥沉淀后,再从滤池中将泥取出,用脚反复踩匀,才能用来脱制砖坯。这和烧制陶器的备泥技术差不多。
  脱制砖歪是所有工序中最耗体力的一道工序。摔、泥摔好之后,把带泥的砖模搬到合适的地方倒出来。各窑场都设专人检查砖坯质量,棱角分明,光滑平正方为合格,不合格者要毁掉重做,因此,一个最好的工匠,一天也只能部400块砖坯。脱制好的砖坯晾干之后,便可装窑烧制。烧砖用的燃料是豆秸或棉柴,因其火旺且均匀。烧窑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活,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火把势掌握火候。每窑砖必须烧制半个月方能停火。停火后不能立即出窑,此时的砖是红色而非青色。要在窑顶预留的水槽内放水,让水慢慢渗入窑中。渗水不能太急,否则会使窑体炸裂,这称为洇窑。洇窑六七天时间便可出窑。每个窑口在非雨季大量积存砖坯,故各窑都能常年连续烧制。

[肆]鳌头矶院中,有一座[古砖陈列馆],里面展示的全部是临清制造的古砖样本.营造明朝北京皇城的大青砖,大都来自于临清.史学界流传一句话:[飘来的北京],就是指建造北京古城的大青砖,是沿大运河从水上漂过来的.明朝永乐年间,临清设立工部营缮分司,派总工程师负责大青砖之烧造,提督收放等事宜.根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用十五年时间为建设新北京而大兴土木,营造故宫等皇家宫苑.临清的大青砖官窑业,就创建于这个时期.那时候,临清沿大运河两岸布满砖窑,这些官窑,每一天都能够制造几十万块大青砖.每一块大青砖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质量标准是:[击之有声,断之无孔,不碱不腐,硬度与青石相当].在今天看来,大青砖的质量标准,也是极其正规严格的.

明清两代临清为州,后升为直隶州管辖夏津、武城、邱县、馆陶四县。官窑的分布应以临清为中心,南至现河北省馆陶县境内,北至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夏津县,东至现临清魏湾乡,原清平县的漳卫运河及会通河两岸。在此区域内窑窑相连,常以群聚,康熙时客居临清的江南文士袁启旭曾赋诗吟咏烧砖情形:"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助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

皇家营建所需贡砖在距京城迢迢几百里之遥的临清烧造,其原因有两种。一是烧造贡砖必须所具备的内部原因:首先临清当地的运河淤积土质好,俗称"莲花土",细腻无杂质,沙粘适宜,用这种土烧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再者当地的烧造工艺技术娴熟、独特。烧出的砖品种齐全、色泽纯正、形状规整。有诗云:"朱花钤印体制精,陶模范埴觚棱好。"二是促成皇家指定在临清烧造贡砖的外部原因:临清傍临运河,贡砖烧成检验后可直接装船解运京师。诗曰:"玉河秋水流涓涓,舳舻运砖如丝连"。并且当时临清是卫所重镇,屯兵拥众,又是国家储粮基地,还是商业都会,可以严格控制各地派出徭役滋事生变,满足窑工生活日用所需。由于临清傍临运河,运输方便,土质特别,水质不碱,成为当时生产贡砖的首选之地。于是在临清划地营建官窑数百座,专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至清代末,烧砖工艺延续达500多年。临清贡砖除用于北京皇宫等建筑外,广泛用于全国各地。

据明清史籍及《临清州志》记载,永乐初,工部在临清设营缮分司督理烧砖业,岁征城砖百万,顺治十八年裁营缮分司,由山东巡抚领之。至今在故宫、天坛、十三陵及清西陵等皇家建筑内,均发现有临清砖的标识。临清成为明清两朝皇家建筑用砖主要基地,临清的砖窑厂在当地也被称为"官窑"。虽然明清史籍中多有临清砖的记载,但也只言片语,内容主要涉及窑厂的管理。这次发掘,是明清烧砖"官窑"遗址的首次大规模揭露,使明清以来坊间一直充满诸多神秘色彩的贡砖"官窑"得以重新面世,以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史籍中有关窑址形制、结构及窑厂规模大小等记载的阙如。这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贡砖烧造技艺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也为运河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伍]大明朝执政期间,在大运河临清码头有一个极大的规矩:不管是不是顺风顺水,漕船到了临清,都得落篷靠岸。槽船靠岸是为了捎临清大青砖,这是朝廷定下的大规矩.到了通州卸船时,青砖要和漕粮一起检验交货。一块块大青砖造就的巍峨的大北京的建筑.北京城里,那些巍峨的宫殿,那些雄伟的城墙,那些明清的帝王陵墓,都是用临清大青砖建造的。所以人们说:“北京城是漂来的。”从哪儿漂来的呢?自然是临清。临清大青砖是被进京的漕船带走的,远方的漕船帆影在渐渐淡出,融入北方高远的晴朗天空。每一艘漕船上都载有临清制作的大青砖,不会多也不会少,每船四十八块。大青砖的正面和反面都烧制着字迹,有州府和年号外,还有制砖人的名字。在临清,大运河接受了它的至高无上的荣誉:为庞大的皇家建筑群运送大青砖。在大运河记忆之中,这一件事是最值得铭记的。皇宫是皇权的象征,无论是形制,还是精神,都必须是坚固的永恒的.临清大青砖,恰恰具备了坚固永恒的品质。

击之有声:临清大青砖敲击后发出一种悦耳的金属声,这种金属声,是检验其质地的重要手段。在明清两代之五百余年之中,这种悦耳的金属声,从临清沿大运河向着京师传递,带着庄严的仪式感。临清大青砖的包装十分讲究,,烧制好的成品砖,经严格检验后,每一块都要用黄裱纸封住.临清大青砖用小拱车推到专门的黄砖码头,乘上北上的漕船运往大北京。漕船到达通州后,要将大青砖全部卸下来,撕掉黄裱纸检验,然后再用黄裱纸封住送往北京。大青砖到达北京的工地上,要一块一块地磨,磨得严丝合缝,再放在桐油里浸泡.最后.临清大青砖,才会定格在大殿之上或城堞之上。反复挑选与加工的临清大青砖,是老实且傲慢的,也是一种端庄与稳重。

[六]明北京城和宫廷建筑用砖,主要在临清烧造,通过大运河漕运船运进北京城。明嘉靖年间,工部在临清设工部场之后,各府州县的砖窑逐渐停止。其后的【临清大青砖】成为北京城和宫廷建筑用砖。临清窑烧造:副砖,劵砖,线砖,斧刃砖,线砖,平身砖,望板砖,方砖。临清砖的型号有:二尺,尺三,尺五,尺三等四种。古籍【临清直隶州直志】记载:明代旧官窑临清砖样式有两种:一种长一尺五寸,宽七寸五分,厚三寸六分。另一种临清砖样式之尺寸为:长一尺三寸,宽六寸五分,厚三寸三分。根据明十三陵城砖实测尺寸,上述两种样式的砖,大体相当于尺三砖和尺五砖。明永乐年之后,只造青,白城砖和斧刃砖。明代营造都城城墙和宫廷建筑用砖量极大,促使制砖业向手工工厂生产转化。

明代宫廷建筑用砖,紫禁城为其中最大者。紫禁城用砖量大,主要是原因是工程要求极高所致。另外,紫禁城的规模大,房屋多,也是其用砖量大的原因。紫禁城的庭院地面的施工要求:铺砖三层至七层,一个庭院就需要用砖200万块以上。宫城,宫墙和台基用砖量更大。临清出产的【澄浆砖】,适宜作干白细磨的面砖,富有装饰效果。

明朝以前,临清没有城市.临清是明代将会通河疏通之后,逐渐形成的一座有名的大都会.临清建立,是由于大运河漕运之兴盛而夯实基础的.因此,临清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明朝初年,建立临清县,但是这里并没有城镇.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决口,漫安山湖向东,会通河全部淤塞.二十年之后,永乐九年,朝廷始用济宁同知的建议,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浚监理会通河.

[明史 .志第六十一. 河渠三]有记载曰:明成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輓,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综而计之,自昌平神山泉诸水,汇贯都城,过大通桥,东至通州入白河者,大通河也。自通州而南至直沽,会卫河入海者,白河也。自临清而北至直沽,会白河入海者,卫水也。自汶上南旺分流,北经张秋至临清,会卫河,南至济宁天井闸,会泗、沂、洸三水者,汶水也。自济宁出天井闸,与汶合流,至南阳新河,旧出茶城,会黄、沁后出夏镇,循泇河达直口,入黄济运者,泗、洸、小沂河及山东泉水也。自茶城秦沟,南历徐、吕,浮邳,会大沂河,至清河县入淮后,从直河口抵清口者,黄河水也。自清口而南,至於瓜、仪者,淮、扬诸湖水也。过此则长江矣。长江以南,则松、苏、浙江运道也。淮、扬至京口以南之河,通谓之转运河,而由瓜、仪达淮安者,又谓之南河,由黄河达丰、沛曰中河,由山东达天津曰北河,由天津达张家湾曰通济河,而总名曰漕河。其逾京师而东若蓟州,西北若昌平,皆尝有河通,转漕饷军。

永乐十三年,大运河南北运道畅通.明政府开始在淮上,徐州,济宁,临清,德州建仓运粮运物资.沿河建立仓舍568处.设置纤夫,使其无风天气拉船行驶.此时,临清会通河与卫河交界的地方,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南北漕运中心]之一.与此同时,临清也成为一个贸易繁荣的中心地带.明正统十四年,开始在临清构建城镇.这里有两条历史的脉络:第一条历史脉络是明初永乐,宣德,正统三朝,建设大运河,创造大运河南北通航条件.第二条历史脉络是明正统十四年,明朝在临清建设城镇.两个时间节点,经历了整整八十一年.有人说过,建设一座城市,除了必须是行政中心之外,还必须有商业模式,最重要必须交通便利且通畅.

临清建城之后,大运河为临清带来了滚滚的财源.临清工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明弘治二年,临清由县升为州,领馆陶,邱县,仍属东昌府.至弘治,嘉靖年间,在砖城之外,汶河,卫河两岸又形成新的贸易地带,形成新的商业区.明正德六年,兵备副使赵继爵掘堑筑土,建成边墙,以保护城外之民众,曰[罗城].后来,跨汶河卫河建成的新城,被人们称之为[土城].明代的临清城,其人口构成大致分三部分.一部分为编户平民,一部分为游宦侨商,一部分为临清卫军.据历史资料记载,其中游宦侨商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六.临清的游宦侨商为何有如此之高的比重?因为明代大运河畅通,临清位居南北要冲之地.过往漕船每年达1万2千艘以上,还有南来北往的商船和其他船只,使得临清码头更加繁华.临清制砖工业发展,城市繁华,商贩云集,日益繁荣.在明代,临清在大运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仅次于于天津.临清位于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大运河南北沟通,使得该城成为中国北方的大商埠.总而言之,临清是一座因为大运河而兴起的贸易大都会.

黄盟原创.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工业废气粉尘治理解决方案一站式服务商
方案设计 / 设备制造 / 施工安装 / 售后服务 / 环保检测